养老行业又炸了个惊天巨雷!上个月,一群老头老太挤在杭州公安局门口抹眼泪的场景让路过群众都心酸——号称"候鸟式旅居第一股"的山屿海集团暴雷了。这个经营了15年的康养巨头突然资金链断裂,董事长熊雄卷款失联,涉案金额超过25亿,3万多名老人一辈子的积蓄打了水漂。最讽刺的是,就在暴雷前三天,熊雄还在视频里激情演讲要带公司"在危机中开新局",转头就人间蒸发。“候鸟”的钱袋子,他早就盯上了2009年,熊雄在海南搞起了第一个度假基地,打的就是“旅居”这张牌。他眼光挺“毒”,一眼就瞄准了一二线城市里那些兜里有点积蓄、手上大把时间的叔叔阿姨们。这群人,手里攥着养老金,正琢磨着怎么“候鸟式”地换个地方过冬或者避暑,山屿海的出现,简直是量身定做。靠着这个精准定位,山屿海跟吹了气似的,蹭蹭往上涨。2012年,熊雄就把大本营从海南搬到了上海滩,还在浙江安吉这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建康养基地。三年后,更是风风光光地敲开了“新三板”的大门,那会儿的山屿海,看着可真是前程似锦。在那些年里,创始人熊雄那张“国有银行干过”的金字招牌,加上“上市公司”的光环,对许多老人来说,简直就是信誉的化身,是把钱放进去稳赚不赔的保证书。山屿海太懂这份心理了,他们把产品包装得体贴入微,什么“随心享用”、“安心度假”,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。他们跟你说,交了会员费,旗下的度假基地随便住,每年还有比利息高得多的钱返回来。这种一手温情牌,一手高利诱惑,简直是左右开弓,精准地打在了老年人既想有人陪着说说话,又盼着手里的钱能生钱的软肋上。子女不在跟前,社交圈子又窄的老人,在这些嘘寒问暖和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,哪还有什么防备心?你图他的利息,他图你的本金2017年,山屿海又开始折腾“战略升级”,号称要转型成康养产业的航空母舰。房地产、互联网医院、大健康,甚至还把触角伸到了海外金融,摊子铺得那叫一个大,吹嘘说国内外已经有七十多个康养基地连成了网。这种火箭般的扩张速度,当时就有圈里人犯嘀咕:他哪来这么多钱烧啊?现在回头看,这哪是什么宏伟蓝图,分明就是为了将来卷钱跑路,画的一张漫天大饼,好让更多人往里跳。要说这场骗局里最关键的一环,还得是那个叫“麦子租赁”的平台。从2019年开始,这平台打着租手机、租电脑这类3C产品的名义,到期了不仅退你本金,还给你高达12%的年化收益。讽刺的是,掏钱的人从头到尾可能连那些所谓的手机电脑长啥样都没见过。刚开始投个三五千的人,或许真能按时拿到点甜头,觉得这事儿靠谱。可一旦你信了,投个几十万上百万进去,想抽身?门儿都没有!明眼人都知道,市面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儿,12%的回报,这不是天上掉馅饼是什么?熊雄的团队还搞过更狠的,叫“会员免单”。意思就是,你投进来的会员费,不仅能拿高回报,到最后本金还能一分不少地退给你。这不是白捡钱吗?销售们专挑老年人的心思说事儿,一个劲儿地跟你强调银行存款怎么贬值,山屿海的实体项目多安全,甚至把投钱这事儿包装成“消费返利”,巧妙地躲开金融监管的眼睛。他们还特别会利用那些早期尝到甜头的人,让他们现身说法,一传十,十传百,雪球就这么滚起来了。说白了,这就是典型的“庞氏骗局”:拆东墙补西墙,拿后来人的钱给前面的人发利息。只要新人源源不断地进来,这击鼓传花的游戏就能一直玩下去。大厦将倾,总有人在赌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更让人想不通的是,有些老人也不是完全没意识到这可能是在赌博,但就是抱着一丝侥幸,觉得自己运气好,不会是那个最后接盘的倒霉蛋。山屿海呢,也特别会在合同里把投资风险写得模棱两可,还时不时放出点“马上就要在香港上市啦”、“要去美国敲钟啦”之类的假消息,进一步把人往坑里拽。你想想,一边是高得离谱的收益,一边是“即将上市”的承诺,谁能扛得住这种诱惑?其实,山屿海的财务报表早就亮红灯了。别看2015年、2016年那会儿净利润涨得挺猛,可从2017年开始就走下坡路了。到了2020年,疫情一来,文旅行业一片哀鸿,山屿海直接就从盈利变成了亏损。早在2021年,他们的股票就从新三板灰溜溜地退市了。后来折腾着想去香港、美国重新上市,也因为钱袋子瘪了,竹篮打水一场空。这些事儿,本该是响当当的警钟,可是在高回报的迷魂汤和精心编织的谎言面前,太多人的眼睛都被蒙蔽了,耳朵也自动屏蔽了那些刺耳的杂音。雷终于爆了,梦也该醒了表面的热闹终究盖不住骨子里的虚弱。当新进来的钱填不上前面的窟窿,当拉新客户越来越难,给早期投资者兑现承诺的压力就像座山一样压过来,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也就离图穷匕见不远了。紧接着,突然间投资者们发现钱取不出来了,消息一传开,山屿海的雷就算是彻底爆了。媒体一窝蜂地跟进报道,警察叔叔也介入立案,而那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熊雄,则选择了最不体面的一种方式——失联,带着无数老人的血汗钱,消失在茫茫人海。山屿海这一倒,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一张,把养老产业那些见不得光的角落又给掀开了一角。这可不是什么独一份的倒霉事儿。这些年,从金恪集团到大连的山海集团,再到江西乐平那个所谓的“太阳山养老项目”,类似的骗局跟韭菜似的,割了一茬又一茬。涉案金额也是一个比一个吓人,动不动就几十个亿,甚至上百个亿。可怜了那些老人,一辈子的养老钱,就这么打了水漂,连个响儿都听不见。当“康养”变成“坑养”,信任拿什么重建?这些骗子,套路都差不多。他们总喜欢披着国家政策扶持的华丽外衣,嘴里喊着“健康养老”的响亮口号,专挑老年人信息不对称、风险意识差的弱点下手,进行精准诈骗。老年人上网少,对新鲜事物反应慢,更容易相信那些穿着“白大褂”、挂着“专家”头衔的人画的大饼。他们以为自己抓住了幸福晚年的稻草,谁知道那可能是一把淬了毒的镰刀。我国老龄化的问题,养老的压力,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。国家也确实在大力扶持康养产业,希望它能成为朝阳产业。但是,行业里的毛病也不少,缺人才,制度跟不上,整个产业链条也不够完善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那些一窝蜂挤进这个“朝阳产业”的企业里,到底有多少是真心想为老人服务的,又有多少是揣着明白装糊涂,就等着捞一笔就跑的?结语怎么才能擦亮眼睛,把这些养老骗局揪出来,怎么才能让骗子们付出应有的代价,怎么才能帮老人们补上信息时代的这块短板,最重要的是,怎么才能把已经碎了一地的社会对养老产业的信任,一点点重新粘合起来?这些问题,都火烧眉毛了。当“康养”这两个字,在一些人那里已经悄悄变成了“坑养”,这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痛,远不是那几十亿、几百亿的金钱能算得清的。这痛,是扎在人心里的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直播-世界杯-景点赛事-中超看点_热门赛事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